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新闻,说是两名女宝宝不小心溺水了,一个年轻人男想都没想直接脱衣跳水去救人。最后孩子是得救了,可是年轻人却由于跳水救人溺亡。叫人震撼的是,孩子的妈妈得知此事却不让孩子承认被救的事,由于害怕承担责任,她教孩子们说是三人一同溺水,不承认年轻人男救人的行为。在年轻人男的告别仪式上,这个妈妈最后逃不过心里的谴责,带上两个孩子前来和英雄告别,下跪痛哭,还送上一万块钱。只不过年轻人的家人表示,他们只须道歉,不同意钱。 年轻人男救人的事情,明明自己是为了救人而死,最后被救的妈妈却否认我们的行为,想想这位英雄死得该有多冤?人心都是肉长的,被救的妈妈最后也由于良心的不安醒悟过来。这位妈妈连自己都没教好,又怎么样教好孩子呢?
哪种家庭,造就哪种孩子。
俗话说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,孩子跟他们的爸爸妈妈除去血脉相承,在待人处事、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都是很像的。从婴儿来到这个世界,爸爸妈妈就是他的一位老师。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,待人处事,都是通过长期相处不断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深处的。离家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历程,当日常遇见自己不知该怎么样决定的事的时候,第一就会求助于我们的爸爸妈妈,即便是怕爸爸妈妈担忧,有意隐瞒着不少困难,但还是会设想假如爸爸妈妈遇见同样的状况该如何解决。
在世为人,学好是一辈子的修行,学坏可能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。非常长一个时期以来,大家无论说到任何事情大多习惯性说要从孩子抓起。父母说的从孩子抓起,大多是有关学习,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第一要赢在起跑线上,以后方可能成才。社会上说的从孩子抓起,大多是非常宏大的命题,如诚信友善、奉公守法、保护环境、振兴中华等等。道理非常了解、话语非常正确,仔细想想又不尽然,不免生出些疑惑来,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的期望,都是基于一个点,那就是孩子先成人。
父母看重孩子成才,应该把孩子成人放在一位,最好是成人又成才;假如孩子成才了却不成人,那也只不过才而不是人才。社会看重孩子成人,但不可以把眼前日常已经存在的问题寄期望于孩子身上解决;假如这样,只怕孩子们以后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其实,孩子不是生活在我们的童话世界里,而是生活在成人世界里,家有父母,学校有老师,来到外面有各种各样的叔叔阿姨、大伯大妈、爷爷奶奶们。大大家怎么说干什么、如何说如何做、说的做的如何,无一不是孩子们的榜样。榜样若不好,怎能需要孩子们学容易做好?
关乎着将来,不少是要从孩子抓起,但不仅仅是孩子,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受着大人的影响,要教育好孩子,就要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,以身作则,如若不然就别想教育好孩子。